近几来,“直播带货”都不是啥新鲜玩意儿,头部的主播各有各的特色,一场弄个几十亿、上百亿的商品交易额那可是稀松平常。
但在大洋彼岸,亚马逊的直播间人气就像一个小众社团,观看人数几十、一百多就算热闹了,真要在直播里让大家都响应然后把购物车刷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亚马逊直播
中国电商直播发展那叫一个迅猛,美国电商直播发展就慢悠悠的,两者差距老明显,这可体现出两国消费者心态、平台策略还有生态背后完完全全不一样的根本缘由。
国内电商的带货奇迹
观看直播人数数据
今年618期间,李佳琦在首场美妆预售中,斩获25至35亿元的GMV佳绩,即他一开口,观众便大量下单,仅一个美妆专场的销售额便相当于普通品牌一年的营收,像他这般的传奇不止他一人,王饱饱、董宇辉等头部主播,场均轻松破亿,就连中腰部达人也可凭借精准选品与爆款种草,达成单场GMV过亿。
数据
工厂直接供货,本地仓库负责配送,将这种模式与直播间限时抢购的形式结合起来,使“产品”与“场景”更加紧密地关联,主播与供应链之间的协作也更加紧密,这样便能够快速掌握观众的偏好,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进行销售,让用户在直播过程中看到心仪商品后立刻下单,订单生成之后,配送随即启动,整体的体验感和转化效率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完善的系统
限时券、红包雨、连麦互动、达人带货、品牌直播……每一场直播都仿佛是一场演唱会,不仅有精心设计的场景,还包含丰富多样的内容,观众们频繁刷屏签到,早已成为常态,来自三四线城市以及县镇的用户,贡献了将近一半的新增流量,“下沉市场”也逐步成为各大平台竞争的新主战场。
亚马逊直播:入口难找观众少
据业界新闻报道,亚马逊最火的直播间也就三千多人同时在线,大部分直播间就几十个人看,有的甚至就几个人;跟中国动不动百万、千万级的直播间比,人气差别可大了。
亚马逊直播的入口相对隐蔽,流量分配的方式就像是在整理货架一样;与抖音、淘宝那种“内容连接电商”的完整流程相比,还是有些差距;在直播间中,大部分时间只是单纯地展示产品,互动类的游戏内容非常少见,观众的参与积极性也不够高,整体的转化效果明显逊色于国内的主流平台。
美国消费者一般更乐意在下单之前把状况弄明白,不太喜欢在直播期间冲动消费;而中国消费者早就适应了边看边买、边买边交流的方式,直播间里的互动以及参与是最有吸引力的部分。
两种模式的根源对比
咱们的直播平台从一开始就把自身定位于“内容跟电商一起发展”,在流量扶持以及补贴这方面做得挺不错的;而亚马逊更注重“货架式电商”,对直播的重视程度要低一些,只是把它当作一个辅助性的渠道。
对比之下,中国的供应链已经完成了数字化,各个工厂之间可以直接相互连接,能够快速地补充货物;而欧美地区的供应链环节相比之下更多一些,反应的速度比较慢,在直播这种场景下的库存管理以及协同配合还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适应。
国内各地以及相关平台大力支持直播电商,有补贴、免税还给予流量方面的倾斜;美国更多是靠市场自身去发展,创新的步伐比较慢。
总结
放眼2025年,中国的直播带货已成为电商新常态,一场直播单场GMV破十亿俯拾皆是;而亚马逊的直播带货仍如小众试水,难以复制“全民下单”的场景。
这里面背后的不同,反映的是不同的用户文化、平台想法和生态配套,
未来全球电商直播或许会出现融合的态势,亚马逊和TikTok都在不断学着中国的做法,而中国也在摸索合规治理与可持续增长的新途径。
你更看好哪种直播模式?又认为跨境直播带货会带来怎样的变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与思考!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