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大学生”花式学中文”火出圈:穿汉服、拍抖音、直播带货,这场文化浪潮背后藏着什么?
在河内大学的孔子学院,每天傍晚都能看到身着汉服的越南学生围坐在文庙广场,用毛笔书写汉字;胡志明市的电商直播间里,大学生们用流利的中文推销越南咖啡;TikTok上,#汉字挑战#话题播放量突破10亿次,年轻人们用表情包和段子解锁中文语法。当”中文热”遇上Z世代,越南大学生正用创意和热情重新定义语言学习,这场跨越国界的文化互动,正在书写中越交流的新篇章。
一、全民”中文热”:从课堂到生活的沉浸式体验
越南的中文学习热潮已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数据显示,越南中文学习者数量从2019年的12万人激增至2025年的87万人,其中大学生占比超过60%。河内大学中文系录取分数线连续三年超过英语专业,成为最热门学科。这种热度不仅体现在校园里,更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 短视频平台变身”移动课堂”:TikTok越南站的中文教学视频累计播放量突破18亿次,#汉字挑战#话题吸引200万年轻人参与。学生们用”吃了饭”配撑肚皮表情、”吃过饭”配打嗝表情的表情包,轻松掌握”了”和”过”的用法。
– 追剧追星成学习动力:76%的越南00后通过追中国剧学中文,《延禧攻略》《宁安如梦》等剧集在越南的播放量甚至超过本土剧。为了看懂《苍兰诀》的古风台词,有考生狂背500个成语;周深的《许卿安》成为备考BGM,歌词被做成学习卡片。
– 文化体验深化语言认知:河内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的”汉服日”活动中,学生们穿汉服、写书法、学茶艺,将语言学习与文化体验结合。一名学生用毛笔写下”明”字后说:”汉字的结构就像一幅画,每个笔画都有故事。”
二、经济引擎与政策红利:中文为何成为”黄金技能”?
越南大学生对中文的热情,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经济驱动力。中国连续多年稳居越南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606亿美元,中资企业在越投资项目超4000个,覆盖电子制造、基建等领域。这种结构性需求催生了巨大的人才缺口:
– 就业市场的”硬通货”:掌握中文的越南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起薪比普通岗位高30%-50%。华为越南分公司开出”中文流利者薪资上浮30%”的条件,跨境电商企业中文客服岗位月薪达9000元人民币,是当地平均工资的3倍。
– 政策推动的”语言革命”:越南教育部2025年将中文纳入小学三四年级必修课,成为全球第五个将中文列入基础教育体系的国家。中国政府未来5年将提供不少于1000个奖学金名额,助力越南学生赴华深造。
– 职业教育的”中文+模式”:越南12所高校开设”中文+跨境电商”微专业,学生通过模拟直播练习商务汉语。胡志明市经济大学的学生在”中文电商直播大赛”中,用方言梗和中国观众互动,观众留存率提高40%。
三、文化共鸣:从历史渊源到数字时代的”双向奔赴”
中文学习热潮不仅是经济选择,更是文化认同的延续。越南历史上曾长期使用汉字,至今仍保留大量汉字文化遗产:
– 古籍修复中的文明对话:广西民族大学与河内大学共建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每年举办中越古籍修复工作坊。越南学生在这里研习古汉语,修复15世纪黎朝时期的汉文典籍,将语言学习升华为文明对话。
– 民间交流的”数字桥梁”:抖音越南站的中文教学视频累计播放量突破10亿次,”汉语挑战赛”吸引超200万年轻人参与。一名越南博主用中越双语翻唱《青花瓷》,播放量轻松破百万,评论区里中越网友用拼音和越南语交流心得。
– 留学与文化寻根:2024年越南赴华留学人数增长25%,78%选择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学科。河内大学学生李文山说:”学习中文让我更理解越南历史,比如《红楼梦》里的家族观念和越南传统有很多相似之处。”
四、未来展望:从”语言热”到”命运共同体”
越南大学生的”花式学中文”,正在重塑中越交流的格局:
– 区域人才高地的竞争:东盟国家中文人才缺口预计2030年达200万人,越南通过教育布局抢占先机。河内大学副校长表示:”中文不仅是工具,更是读懂中国发展、深化友谊的钥匙。”
– 产业升级的”润滑剂”:在永福省的智能工厂,越南技术员需实时解读中文设备操作指南;广宁省的跨境电商园区,每天处理数万份中越双语订单。这种”中文+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将推动中越产业链深度融合。
– 青年对话的”新范式”:中越高校联合举办的”中越青年文化交流沙龙”,让两国学生在诗词朗诵、电竞比赛中增进理解。一名越南学生在交流后写道:”中文让我看到,我们的文化不是孤岛,而是同一片海洋中的浪花。”
暂无评论内容